台南葬儀社首選
珍惜每一個託付

珍惜每一個託付

  • 01
    臨終諮詢

    一趟旅程的事前規劃,任何萬物皆有盡頭,不論大小強弱,就如同一片葉子般,時候到了自然就會落下,往往接獲醫院通知時,家屬總是慌慌張張、措手不及,我們所提供的是最專業、體貼、謹慎的禮儀服務,用心圓滿每次託付,為生命劃上美好的句點。

  • 02
    拚廳

    病人自知將終,皆會指定大廳為其「正終」之所,因此病人危急之前,子孫應先將大廳打掃乾淨,準備舖放葬儀社水舖,俗稱「拼廳」。

  • 03
    舖水舖

    傳統習俗以厚木板一張(六尺長三尺寬左右)用椅子墊高置於廳旁,勿緊靠牆壁,將病者遺置此木板上,俗稱「水舖」。

  • 04
    隨侍在側

    病人移至大廳舖水舖後,子女則必須隨侍在側,不可單獨留病人在大廳,以免病人去世不知何時嚥氣,徒留遺憾。

  • 05
    遮神

    俗信神明、祖先見得亡者遺體沐浴、更衣、移動等,大為不敬(俗稱:見刺),在先人返家前,須用紅紙、紅布或米篩等物(現今都用布幔)遮掩神像及祖先神主牌,並告知神明與祖先因什麼原因而停止奉神祭祖。

  • 06
    易枕與蓋水被

    子孫用石頭或一支大銀紙做為屍枕,傳說如此子孫才會「頭殼硬」聰明之意,實則將頭墊高後屍首才會收下巴,不致張口嚇人,而且較不易腐臭,屍身棉被須去除,改罩水被(一大塊白布中綴紅布),用意除覆其形外,也是避免蓋棉被容易發臭。

  • 07
    惟堂與闔扉

    俗稱「吊九條」,即以一全匹白布,用竹竿架吊起,彎九次後將屍床圍起來,目的在隔開內外;同時須將門扉關一扇,以防日月光照射到屍身上。

  • 08
    乞水

    孝家眷前往大圳溝或河川,為首帶瓦缽、香、四方金、兩枚硬幣、抵水濱,燒香向水神禱告因某人去世,向水神乞水以便沐浴、舀水,不可逆流,尤忌重舀。現今都用自來水置於露天處以行乞水之禮。

  • 09
    舉哀

    意指親人斷氣後,在家門口外準備一頂紙轎子焚燒,供先人乘坐,趕赴冥界辦理手續登入冥籍。

  • 10
    拜腳尾飯

    源自明季,一犯人之妻攜飯一碗、雞蛋一枚及筷子一雙前去探望,至刑場其夫已遭處決,因未備香爐,遂以飯碗為爐,以筷子為香,於腳尾祭拜告慰亡夫,後世遂有拜腳尾飯之俗。

  • 11
    示喪

    家中安靈者,應於門外張貼字條,父歿:書「嚴制」、母歿:書「慈制」,晚輩去世時用「喪中或忌中」,同時並撕除家中所有春聯門聯。

  • 12
    報喪(報白)

    母喪應親赴母舅家報喪;父喪則應向家族宗長、伯、叔等報喪,現今人大都以電話通知聯絡。
    傳統習俗,母喪須由孝男親自前往母親之兄弟(舅舅)報喪,而外家長輩則準備一杯茶水,在門口給報喪者喝水後(稱:開口水)才能開始說話,並告知何時入殮,隨即返回。

  • 13
    守靈

    在入殮前家屬必須守護遺體,以免貓、狗跳過或遇到其他特殊情況,也稱「守舖」。

  • 14
    哭路頭與奔喪

    出嫁女聞耗喪回家,離家一段距離即須號哭,且有哭辭,聲極淒洌,俗稱「哭路頭」。凡長輩嚥氣時未隨侍在側之子孫,自外地奔喪回去,必須匍匐入門,表示自己不孝,奉養無狀。

  • 15
    變服

    初終尚無孝服,唯為宜悲誌哀,全身改穿素色衣服。

  • 16
    買棺

    俗稱「買大厝」,父喪由伯叔一人陪孝男去;母喪由舅舅陪孝男去,另外也可請一位懂木材之臨友做陪,棺木土葬與火葬材質有所不同。

  • 17
    接板(接棺)

    入殮前,得先準備好棺木,稱為「買壽板」,擇吉日吉時將棺木接回家中來,一般是以鼓吹角樂音做為引導,途中若有經過橋或十字路時,需沿途置留銀紙和紅布一條,稱為「放紙」,棺木運到喪家時,稱為「接板」或「接棺」。

  • 18
    放板

    運棺到喪家,俗稱「放板」。

  • 19
    入殮(小殮)

    依禮俗先行「乞水」儀式為亡者「沐浴」再更衣、化妝、辭生、放手尾錢等。

  • 20
    入殮(大殮)

    擇吉日吉時為先人入棺、蓋棺之儀式,即所謂「入木」。大殮後稱「殯」,意謂亡者已成賓客矣。

  • 21
    辭生

    在入殮前,家屬為其所準備的最後一次告別餐宴,即為「辭生」,這種告別餐宴必須是六葷六素的十二道菜,家屬也請來一位好命的人,把這十二道菜一一端起來,每端一碗便說一句吉祥話,且作挾菜餵給先人吃的樣子。(有的地方就沒有這種習俗)

  • 22
    乞手尾錢

    把預放在先人衣袋內的硬幣分給子孫,每人一枚,用白布或藍布穿孔繫於手腕,父死繫於左手,母死繫於右手,帶至換孝為止,象徵死者愛護子孫,留下財產分給眾子孫,另一方面也象徵著責任之傳承。

  • 23
    封釘與停殯

    大體放入棺木安置好,並經子孫親友最後一次瞻仰遺容後,隨即蓋棺再行「封釘」禮,父喪由伯、叔封釘;母喪由母舅封釘。棺釘分四角四支長釘,天頭中間一支小釘纏五彩布或紅布,長釘要整支打入,小釘只略釘一下,即由孝男用口咬起置於香爐,釘釘時要唸吉祥話,如隔三天以上才出葬,停柩在堂,等待出殯,則須「打桶」以防臭味溢出。

  • 24
    豎靈

    即為亡者設立靈堂靈位,入殮之後,形體不可復見,乃設魂帛、香爐供靈魂停泊,為方便親朋好友弔祭。

  • 25
    奉飯(拜飯)

    豎立好靈堂靈位時,翌日家屬就要為先人準備「孝飯」,又稱「奉飯」,亦即寺待死者的餐飲與生活作息彷如生前一般,於黎明後供盥洗用具、早餐、銀紙;黃昏時再上香供其晚餐,如此直到圓滿結束才改為初一、十五早晚拜,直到對年才不再供膳祭拜。

  • 26
    治喪協調

    現今喪禮概由禮儀社之專業人員全權負責處理,各項儀式細節、物品與服務人員,均須協商討論議定價錢並簽訂服務契約。

  • 27
    作七與作旬

    親人逝世後的第七天,稱「作七」,作七共有七個日期,分別是(頭七)由孝男負責;(二七)由媳婦負責;(三七)由出嫁女兒負責;(四七)由姪女負責;(五七)由出嫁孫女負責;(六七)由出嫁的姪孫女或曾孫女負責;(七七又稱:滿七)由孝男負責。
    作七結束後會陸續安排「作旬」祭拜,每十天為一旬,共有四旬來祭拜四位十殿閻王判官,因現在工商業社會,有將七七四十九天改二十四天的,即頭七、滿七外,其他每隔兩天為一七的計算方式,一般各地有將作七和作旬混為一談,而只作七不作旬。

  • 28
    作功德

    一般在出殯前一晚或數晚,延請道士或師父為先人舉行超渡和供養的法事,以先人的名義施行功德,用意是為先人贖去生前罪業,稱為「作功德」,因功德法會乃是非常專業法事儀式,所以道壇多會為家屬準備相關的儀式用品。

  • 29
    移柩(轉柩)

    遺體入殮後,棺木稱為(柩),移柩是出殯前,把靈柩移至到奠禮會場後方,出殯告別儀式才正式開始。

  • 30
    奠禮儀式

    出殯前舉行的奠祭儀式,先由子孫、後按與死者親疏關係之外戚,族人先後奠祭,是為家祭(奠)。家奠後由死者朋友拈香奠祭,今人交遊廣闊,大於家奠後行公奠儀式,由外賓弔唁致祭。

  • 31
    啟靈發引

    依古禮啟靈有啟靈奠祭,仵工人員(俗稱土工)絞柩完畢,將「蜈蚣腳」與槓桿均銜接好,以八人~十二人或十六人、廿四人抬起,另一人立即將「柩凳」踢翻或提走,謂之「起靈」,靈柩往屋外靈車處移動,子孫要隨即跟上,並手摸靈車或拉紼帶,其意為捨不得亡者之離開。

  • 32
    出殯(路祭)

    當家奠公奠結束時,延請道士或師父前來誦經,送葬隊伍抬棺發引正式出發前往安葬的墓地或火化場,稱為「出殯」或「出山」,出發後沿途必須邊走邊散銀紙,稱為「買路錢」,遇到過橋時,也要置放些銀紙在上,用以驅邪祈福。送葬隊伍遇到路邊有人為亡者擺上香案行時,稱為「排路祭」,喪家要上前跑遞回禮,並以白布或毛巾答謝。

  • 33
    辭客

    出殯行列啟靈走一段路之後,選擇一處適當地點讓靈車停下,然後家族子孫向後轉,向送葬親友鞠躬或下跪,並請親友留步,辭的對象是親家門風與一般親友。

  • 34
    接外家

    若母喪孝男必須向母氏之娘家長輩報喪,舅舅聞惡耗後,即柱杖前往弔喪,喪家須於門前置一桌子,桌布反圍,裏在外(紅面向內青面向外),桌上放置燭台香爐但不點燃,孝男、孝女等須於此處跪迎舅舅,俗稱「接外家」或稱「接外祖」。

  • 35
    辭外家

    出殯行列啟靈走一段路之後,選擇一處適當地點讓靈車停下,孝男必須轉身回頭跪下來,謝謝舅舅送行,最主要是傳說不可以讓外家送太遠,否則會導致喪家變窮,其實在喪事當中有許多忌諱背後的意義都是源於悲傷輔導,主要是怕家屬或親友悲傷過度。

  • 36
    火化

    將靈柩運送至火葬場,家屬獻牲禮祭拜後,由子孫點火予燒化,稱為:「火化」,火化後與家屬約定時間領取骨灰(火化時間約兩個小時),再將骨灰安奉於納骨塔(稱「進金」)。

  • 37
    安葬

    當送葬隊伍發引將靈柩送達墓地時,置於壙旁,家屬依男左女右的傳統習俗跪地哭別,男性家屬跪在靈左,女性家屬跪在靈右,同時要把亡者的魂帛牌位等放在供桌前,等送完經開始「放栓」,亦即在棺木上打個洞,插入木槓通氣用,以便屍體早日腐化,最後再擇定下葬時辰放下靈柩、魂帛或銘旌旗,再掩土封壙,喪主必須以鐵鍬剷下第一剷土埋於棺木上,稱為「安葬」。

  • 38
    巡山與完山

    「巡墳」埋葬數日後,親屬去墓地祭拜,檢查墳墓有無被破壞,又稱「巡山」;「完墳」於墳墓築成後,擇日延請僧道作法事並祭祀墓地土地神,又稱「完山」、「謝土」。現今人多行火葬,少有巡山、完墳之禮。

  • 39
    返主安靈

    當送殯完成後,由長孫或其他親屬持神主牌位返家供奉,稱「返主」,繼而神主等安置在祖先牌位旁,準備相關供品延請道士或師父誦經,上香點燭舉行安靈,稱為「安靈」或「豎靈」。

  • 40
    除靈

    一般喪家於作百日或作對年時,並將臨時安靈時所作的魂帛和香爐與紙錢燒化,燒化後的灰燼集中裝入袋,拿到附近大圳溝或河川放水流,稱為「除靈」。

  • 41
    百日

    當人逝世滿一百天時,習慣要再祭祀一番,延請道士、師父誦經或僅是家人自行祭祀,稱為「作百日」

  • 42
    對年合爐

    當人逝世滿一年時,將逝人的牌位列入祖先牌位裡,並取些許香爐灰放進供奉祖先牌位的香爐內,稱為「對年合爐」,家屬要準備供奉牲禮祭拜,有些家屬會再延請道士或師父來誦經,此日結束後,才算脫去孝服。

現今社會大多簡單莊嚴居多,有些傳統習俗默默被淘汰,但大部分的習俗還是保留著,因各地習俗不同,所以資料也僅供參考!